写在衡水苏正220千伏智能变电站投运之际

发布日期: 2011-12-23

  再一次步入衡水苏正220千伏智能变电站,心中充满了喜悦、激动和自豪,更交织着无限的感慨和难忘的记忆。运行中的苏正站没有了建设时的忙碌与喧嚣,紧凑、整齐的设备布局,现代、先进的管理系统展示着它的文静和秀气,时时跳动的“智能之心”昭示着它的与众不同。

  12月23日,河北南网首座新建220千伏智能变电站顺利投运。作为工程建设的见证者,苏正站的建设场景仿佛一个个乐章顺次在笔者耳边响起,汇成一曲浑厚、和谐的交响乐,久久回荡。

  受命

  一座智能变电站,从开工建设到投入运行需要多长时间?一年,一年半,或是更长?事实上,8个月建成一座220千伏智能变电站,苏正站的建设者受命之初就决心创造这个奇迹。

  2010年10月30日,苏正变电站项目通过国家电网公司可行性研究审查,“河北南网首座新建220千伏智能变电站落户衡水”,这则消息让所有人倍感振奋,又压力重重。省公司将该工程作为2011年电网建设一号工程,要求年底必须投运。这意味着工程征地、设计,设备采购、生产,变电站建设、验收……所有时间加起来仅有一年零两个月。面对这一艰巨任务,衡水供电公司主要负责人态度坚决,话语铿锵:“苏正变电站不但要按期投运,还要建成经得起考验的精品工程。”

  衡水供电公司把苏正工程列为2011年“头号工作”,第一时间成立了以公司经理为组长的建设领导小组,下设前期、物资招标、图纸催交、物资供应和项目建设等6个工作组,加强部门、单位间的协调与合作,打破常规开展工作,全力以赴打好苏正工程攻坚战。

  “2010年12月9日,通过国网公司初设审查”、“2010年12月15日,取得省发改委核准正式立项”、“2011年3月,取得进场施工手续”……前期工作一环扣一环,在《衡水供电公司苏正工程大事记》上,密密麻麻的时间印记使人深切感受到工程筹建之时的紧张和忙碌。衡水供电公司先后5次邀请当地政府部门召开现场会,以最快的速度破解建设用地、路径审批、补偿等一系列棘手问题,为工程开工建设奠定了基础。该站用地是2011年河北南网唯一一个得到省政府批复的重点项目用地。

  前期工作紧锣密鼓,设备招标申报更是刻不容缓。“那时真是分秒必争,人们都说‘两条腿走路’,我们可是‘两条腿跑步’。”提到当时的奔忙,衡供分管基建的负责人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。为了使工程设备能列入国网公司2011年第一批招标范围, 2011年春节前夕,衡水供电公司基建、物资相关人员加班加点进行设备招标申报。首次建设智能站,对智能设备了解基本为零,成为设备招标申报的最大难点。上网查资料、找厂家咨询、向专家请教……经过20多个日夜的辛苦工作,最终设备招标申报一次性通过审查。当大家报出最后一份设备招标资料时,窗外已响起除夕夜的爆竹声。

  “设计早一天出图,工程就有望早一天开工。”说到工程设计时的情景,业主项目部经理熊玉刚仍历历在目。“我们先后召开了5次设计联络会,别的工程不可能这样。”为保证工程设计速度和质量,衡水供电公司在省公司的支持下打破常规做工作, 2011年3月26日,在公布设备中标厂家后的第二天,就组织全体中标厂家召开了第一次设计联络会,提前进行图纸确认,缩短交图时间,同时将详细的设备技术要求写入订货合同,保证后续设备研发生产质量。此后的3个月时间内,衡水供电公司又先后组织召开了4次设计联络会,参会单位除设计、研发、施工单位和联调集成商外,还先后组织32家外协设备生产单位(即为联调集成商提供设备组件的厂商)参加,共同研讨设计方案,共解决技术规范、设备接口等各类问题166条,最终设计图纸及时、准确提交,为变电站如期开工铺平了道路。

  鏖战

  2011年5月1日,苏正220千伏智能变电站工程正式开工建设。

  6月,天降流火,很多工地都已停工,而苏正站施工现场“会战”正酣。“工期这么紧,又赶上雨季,现场狭窄导致作业面还不能全面铺开,这些客观因素耽误的时间只能加班加点往回抢,基本上天天干到后半夜,总算把工期抢出来了。”提起变电站主体施工时的紧张,衡供基建部负责人记忆犹新。他说当时感触最深的不是累,而是担心土建工程不能如期完成,怕延误后续设备安装,这种无形的压力让人不敢有丝毫松懈。为使土建工程不滞后,衡供提前发函督促施工单位做好人员储备,避免因人员不足延误工程进度。同时,业主项目部每天协调安排次日工作内容和工作量,紧盯工程进度;监理单位全天候跟踪施工,严把施工工艺和质量。

  浇筑混凝土4599立方米,加工钢筋714.4吨,完成总计3903.3平方米的两栋配电楼主体……这些数据清晰地记录了施工人员创造的奇迹。300多名工人仅用60多天就完成了以往需要多半年时间才能完成的工作量,创造了变电站土建施工的新记录。

  9月末,各类设备陆续到货。工程管理人员、设备安装调试人员夜以继日、连续奋战。截至11月10日,站内200多台(套)设备顺利安装到位,站内18千米电缆、12千米光缆全部敷设完毕,80余面保护屏调试完成。全站设备现场大联调随即启动,设备的互通互连性、智能功能能否达到预期目标都面临最后检验,苏正站建设进入最紧要关头。

  设备均经过出厂联调,大大降低了现场调试工作量,也为现场调试提供了宝贵经验,但现场调试是在设备实际运行环境下进行的,与出厂联调相比还存在一些不确定的因素。衡供制订了详细的调试大纲和细则,选派专业骨干全程参与,做到测试到位不遗漏、测试结果记录不大意,尤其是针对出厂联调中出现的问题或现场易发生问题进行重点测试,做到问题发现一个解决一个,不留丝毫隐患。11月30日,设备现场调试全部完成,工程顺利竣工。

  奇迹的产生缘于周密的组织。在工程开工之前,衡供就4次组织召开协调会,制订详细的施工节点计划。省公司和衡水供电公司分别成立专门工程建设领导小组,先后召开30余次协调会解决具体问题。各级领导高度重视项目建设,省公司副总经理白林杰、副总工程师任留通多次到现场检查指导,省公司基建部负责人坚持参加现场协调会。衡供经理、党委书记亲自抓,每周听取苏正工程进展情况汇报。工程管理人员每天召开现场碰头会,掌控工作进度,协调工作中遇到的问题,布置第二天的工作内容,做到工作按日管控,仅碰头会记录就写了三大本十几万字。

  奇迹的产生基于精细的管理。衡供坚持把“三横五纵”基建标准化管理体系贯彻全过程,成立标准化业主项目部,同施工项目部、监理项目部一起构成“三位一体”的工程管理体系。加强内外部协调和统筹管理,先后编制《工程建设管理纲要》、《安全文明总体策划》、《苏正工程出厂联调方案》、《苏正工程智能部分现场测试方案》等管理文件,严格监督各参建单位贯彻落实,确保工程安全、质量和时间进度。

  奇迹的产生得益于强大的精神动力。一面面“共产党员突击队”、“青年突击队”的旗帜映衬着一个个奋战的身影,“共产党员责任区”、“共产党员先锋队”成了工地上一道靓丽的风景。苏正站建设,是创先争优的窗口,更是实战检验。事实证明,公司广大党员是优秀的,是经得起考验的。

  在赶工期、抢进度的同时,衡供把标准化和“五小”创新成果作为“增质提速”的“利器”,狠抓质量不放松。全面落实标准化施工手册,严格执行标准化施工流程,对每一道工序进行过程控制。发放《输变电工程施工现场安全通病防范手册》、《电网建设事故隐患范例》、《输变电工程施工工艺示范》等资料,并组织施工人员认真学习,在工作中对照检查,彻底杜绝工艺问题。“主变温控线工艺”、“电缆无交叉工艺”这些曾在省公司获奖的“五小”创新成果更是“小兵立大功”,不但全面提升了工艺质量水平,更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,为建设精品工程发挥了极大作用。

  攻坚

  “因为是智能站,我对设备到货难有过估计,却没想到设备会成为阻碍工程的头道难题。到各个厂家去催货的日子,难呀!”项目经理熊玉刚眼圈一红,停顿了一下,“每次到厂家催货,我们必须看到设备起运,许多时候都熬到了后半夜。”回忆起当初的情景,熊玉刚说辛苦不算什么,只是那种无助的感觉让人备受煎熬。

  苏正站设备供应涉及6个设备集成商和32家协作厂家,许多设备为首次实用,设备研发制造任务重。同时,部分设备厂家受生产能力等因素影响,不能如期交货。面对紧张的工期,保证全部设备如期到货成了工程建设需要突破的头道关卡。衡供专门成立了“苏正工程物资督办小组”,负责设备督造催运工作。原定6月20日交货的42台德国进口赫兹曼交换机迟迟不到,在衡供多次督促下,7月3日这批“姗姗来迟”的交换机才到位。某设备集成商外协厂家提供的光CT需使用进口感应线圈,到货日期一推再推,直接影响着主设备按期出厂。衡供安排人员先后两次到该厂家催办,直到亲眼见到进口感应线圈送到设备集成商才塌下心来。和交换机、光CT的经历相同,苏正站的很多设备都是这样“催产”、“催运”来的。衡供“苏正工程物资督办小组”在 40多天时间里行程2万多公里,辗转10余个厂家,协调解决供应商配合问题60余件,保证了设备按期出厂联调和现场安装。

  智能站的“智能”要通过不同设备互通互联实现。为争取工期,确保设备出厂质量,苏正工程的“关键一役”——二次设备出厂联调7月1日在南京正式开始,这也是对智能站先进功能的“综合大考”。衡供组织施工单位、设计单位骨干力量成立设备联调小组,设备研发、生产单位选派技术中坚参加联调。

  设备联调的复杂性不仅体现在测试项目繁多、工作量大上,更体现在单位之间的协作配合上。由于设备生产厂家执行各自的技术标准,将“区域自治”变成“协调统一”是联调要重点解决的问题。联调小组对照预先制订的测试大纲逐项进行测试,夜以继日地工作,不放过任何细节。联调中,衡供设备联调验收组每天晚上组织召开总结会,汇总当天工作内容,分析解决发现的问题,安排第二天调试内容,确保了联调进度和质量。

  8月22日,随着二次系统雪崩试验顺利通过,苏正站二次设备联调圆满结束。在50余天的时间里,联调人员完成了全站智能监控系统、远动系统、后台系统整体性能调试,完成了全站保护设备、测控装置的单装置功能性调试和传动试验,解决技术问题185条,形成了《苏正站GOOES虚端子测试表》、《苏正站光纤通道联系表》、《苏正站SCD文件配置表》等多项管理型技术资料,为河北南网智能电网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。

  事实证明,此次联调非常成功。由于大部分技术问题在设备出厂前就已经解决,现场调试更加顺利,也为后续工作赢得了时间,保证了工程如期投运。

  探索

  苏正工程的难,除了时间紧、任务重,更在于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。作为河北南网首座新建220千伏智能变电站,苏正工程大量采用智能在线监测技术,光互感器替代常规互感器、光纤替代电缆传输信号、站域保护替代分布式保护,几乎所有设备都具备了信号接口,而这些参建人员以前接触很少,这对工程建设、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。

  “苏正变电站安装了智能监控、智能巡检和在线监测系统,全站采用高速以太网、IEC61850 通信协议、GOOSE 通信机制先进的技术,搭建了全站一体化全景信息平台,做到在线监测数据后台整合和远程应用,二次系统设备之间通用互换和互操作,实现了顺序控制、智能告警、故障推理与分析决策等高级应用。此外,该站还首次在全站内大规模采用全光纤式互感器,实现了信息采集数字化。”提起智能站的“智能”,参加现场联调的检修工区综自班班长李立树显得有些激动。“在苏正站,原来许多在主控室安装的设备都与主设备集成在了一起,几乎所有设备都有在线实时监测模块,站内仅光缆就铺了12千米,再加上站内全部是GIS布置,设备集成度更高了,今后运行维护也是个挑战呀。”在现场跟踪学习的运行人员对苏正站已有了深刻的认识。就是这些先进的设备和技术,可没少给调试人员出难题。

  “7月10日,合并单元不能接收智能终端发出的报文; 7月12日,220千伏母差、母联保护装置GOOSE配置出错……”随着联调工作的逐步深入,问题也一个个暴露出来。衡供超前谋划,早做准备,在设备出厂联调阶段就选派保护、检修专业骨干全程参与,边学边干,不懂的地方就查阅资料,向厂家技术人员和专家请教,不断积累智能变电站知识和业务技能。“这一个工程跟下来,我可是大长见识。以前说起智能变电站,是一知半解。现在,我也能给别人当‘老师’了。”李立树打趣说。

  “今天这5个小时真是值,专家给我们讲了智能变电站四遥信息制作后,还指导我们对数据库点表进行了实际操作。”11月22日,衡供调度所组织自动化、通信等专业人员到建设中的苏正站学习,邀请现场专家进行生产培训。衡供相关专业人员早早把目光投向了智能站,在设备现场安装调试阶段,就组织业务骨干到现场学习取经。检修、运行等专业更是提前介入,从第一台设备安装开始,就与施工人员和厂家技术人员一起工作,在实践中掌握智能设备的技术要点和运行维护方法,研究制订详细的生产验收细则,为苏正站后续验收“预习功课”。衡供还针对智能站的技术特点和运维要求,提前探索制订《苏正站设备分工管理规定》、《苏正站现场运行规程》等配套运行管理制度,为苏正站投运后安全稳定运行奠定基础。

  期盼

  12月23日,苏正站一次送电成功。历时14个月的艰辛,汇聚了工程管理、设计、施工、设备供应商等多方面智慧和力量,河北南网首座新建220千伏智能变电站成功“立足”衡水大地,为智能电网建设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。

  一曲雄浑的交响乐,“余音绕梁”。作为河北南网首座新建220千伏智能变电站,苏正站建设在管理、施工、技术等多方面为betway必威公司系统智能变电站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,为国网公司系统智能变电站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和借鉴。苏正站必将成为河北南网智能变电站建设的里程碑。

  展望未来,智能变电站将迎来其全面发展的春天,“智能梦想照进现实”已不再遥远。(李洪涛 齐生鹏 董艳芳)

相关链接